【“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清廉文化”征文】血染三墩巖
發布時間:2023-02-08 人瀏覽
來源:張家界廉政網;作者:何顯立 編輯:謝航
慈利縣溪口鎮位于慈利縣西南部,因地處九都溪、杜家溪匯入澧水入口而得“溪口”之名,始建于清末,是慈利縣三大古鎮之一。也因這一舟之利,成為慈利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貿發達,土家文化、紅色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便是商賈云集之所,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溪口鎮也是一個革命古鎮。
1934年,湘鄂川黔省委就在此建立了區、鄉蘇維埃政權;發動人民群眾進行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捉肥豬等土地革命運動;收編武裝力量、擴充紅軍隊伍;1935年2月,紅二·六軍團賀龍、蕭克在此指揮了著名的棉花山阻擊戰,其中,最為壯烈的就是“血染三墩巖”。
當時,蔣介石為了保障其追擊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側后安全,調集兩湖軍閥十萬余兵力,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反革命“圍剿”。六軍團長蕭克親率主力,在慈利溪口棉花山正面迎敵,打響了湘鄂川黔邊區反“圍剿”第一槍。經過了兩天一晚的激烈交鋒,2月底,紅軍陸續從溪口撤離。
而此時的溪口因為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阻擊郭汝棟等一系列壯舉已經成為湘鄂川黔邊區知名的革命根據地,也被國民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紅軍從溪口轉移后,國民黨反動派和當地地主惡霸對溪口進行了瘋狂的反撲,對留守紅軍和革命群眾進行了殘酷鎮壓,短短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溪口就有200多名紅軍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500多名被迫外逃。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54014部隊團長陳克金向我們講述了其祖父陳松山烈士參加革命和英勇獻身的經過:陳松山,1901年9月出生,紅六軍十八師五十三團戰士。紅軍撤離溪口時,陳松山奉命留下來,擔任里仁游擊隊隊長,為繼續堅持武裝斗爭作準備。1935年3月8日深夜,時任國民黨少將旅長、湖南省國民黨參議員、慈利縣國民黨參議長朱岳歭為報復紅軍,帶領20余名槍兵制造了慘絕人寰的“血染三墩巖”案。
朱岳歭首先沖到陳松山哥哥陳陽春家,將其房子團團圍住,見家中無人,一把火燒光房屋,隨后沖到陳松山家,見人便殺。先后將哥哥陳陽春、嫂子朱六妹、侄子陳祥生、長子陳子丹、表兄杜佳吉全部殘忍殺害,房屋全部燒毀,并揚言任何人不準收尸。一個星期后,陳松山的另外兩個侄子陳興七、陳興明不服,前去收尸,結果又被朱岳歭派人將其殺害在收尸現場。自此,陳松山一家七口全部遭到反動派的殘忍殺害,三墩巖一時間血流成河......
陳松山聞訊后悲痛萬分,逃到丁周村柴灣,其姐姐將他藏在山洞里,后因別人告密,朱岳歭又派人將陳松山亂槍打死在山洞里。
陳松山當時還有兩個孩子:次子陳子健和三子陳子明,其姐為了保住革命的后輩,深夜帶兩個孩子外逃,中途遭反動派追趕,萬般無奈之下將三子陳子明丟棄在南山坪白果廟中,至今下落不明。后將次子陳子健改名后送給蔣家坪駝耳山算命瞎子代先生,從那時起,陳子健就牽著代瞎子為人算命,四處逃難。
慈利縣解放后,陳子健過繼給云桂村陳圣凡,后又追隨父親參加了革命工作,直到去世。陳松山本人也在1956年6月由慈利縣人民政府追認為烈士,被收入《慈利縣革命烈士英名錄》。
陳松山的后輩為了牢記這段歷史,在陳松山遇害的柴灣山洞和三墩巖各建一墓碑以示銘記——“祖先豐功垂千古,子孫昌盛興萬代”。
而烈士陳子健之妻朱滿妹談起這段往事,也總是泣不成聲的說:“咱們陳家跟著共產黨打天下,先后8人慘遭國民黨反動派勢力的殺害,我們不要求補償,只求大家不要忘記像我們陳家一樣為新中國建立作出的犧牲的英雄先烈們!”
面對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溪口的革命先輩視“砍頭如同風吹帽”,仍然堅持英勇的斗爭,涌現出一大批革命將領和革命烈士。貧苦農民張岳武面對逼迫,受盡嚴刑拷打,仍然守口如瓶,最后慘遭殺害;婦女主任何義安護送紅軍傷病員被抓進監獄仍然威武不屈,壯烈獻身,其未斷奶的襁褓嬰兒也被殘害;16歲的游擊隊長朱桂秋臨死時仍然一身正氣高呼“打倒土豪,打倒反動派”。
像這些英勇事跡,在當時的溪口此起彼伏,正是這些熱血剛強的英勇事跡激勵著廣大溪口人民同敵人斗爭到底,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雄的溪口兒女甘灑熱血,無畏犧牲。
時至今日,那些仍然屹立在溪口的蘇維埃舊址、棉花山戰壕遺址、紅軍樹、紅軍指揮部、醫院舊址等等歷史遺跡像一座座豐碑激勵著溪口兒女,溪口人民仍然保持著對革命的深厚感情,心中懷著無比的崇敬投身偉大事業,推動著黨的建設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黨員隊伍日益壯大,綜合素質日漸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也明顯增強。
革命先烈拋頭顱、撒熱血的紅色故事不會被忘記,寧死不屈的大無畏精神也不會被忘記,他們像那首始終傳唱溪口的歌謠般源遠流長:
走過多少嶺啊
爬過多少山
我最愛的是家鄉的棉花山
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那一天
紅軍打響了棉花山阻擊戰
沖過亭子橋
攻下大路崗
一路向前占領肖家灣
團長負傷仍沖鋒
政委犧牲在前線
戰士英魂埋青山
棉花山,英雄的山
革命精神永相傳